講者:謝賢
從大歷史來講身邊發生過的、台中的一切。
因為講了兩個多小時,所以涉及的內容很多,漏掉沒講到的就拜託各位與會者提醒。
下面開場的地圖,是現在德州大學的共享開放檔案,其用途原本是美軍用來轟炸當時為日本領土的台灣都市使用的,上面的名稱都是日文發音的官方地名英譯。
一張小小的地圖就乘載著20世紀最重要的歷史與西太平洋國際戰略對台灣影響最大的美日兩國的歷史。
這次分享是就我一次漫步所拍的照片整理了數十張來聊台中歷史建築,既然又是講老建築,所以可以復古一點概略稱為「三卷底片的旅行」吧。
首先是官方建築的代表,台中車站、台中州廳與台中市役所,都是日本人在20世紀初蓋的仿古典建築,州廳是日本建築家-森山松之助的手筆,承襲當時日本「脫亞入歐」學習西方文明的氣氛,用了許多西方古典建築的技法與建築語彙,包含裝飾性的雕花、柱式等。
當然在市役所部分是有點「玩過頭了」,就尺度比例來看,其實已經超過了適當的比例,但對於當時能在台灣大展拳腳的建築師來講(即使是當時亞洲最先進的日本,本土能接受這些前衛洋派建築的地方也不多),能把他們從歐洲學回來的一切技法炫技式地放在作品上,好像也是難以遏制的癮頭。
日本會選擇台中奠基於現在的中區開始發展,其實正好是因為經歷幾次戰亂以後原有的聚落凋零,正好等於是一片新天地可以從新開始、非常具有野心地營造一個現代化都市,可以說台中是一座極度「人工」的都市,市街計畫是與縱貫鐵路的中央結點-台中車站緊密相關。
同樣具有高度野心的是從車站旁伸出的民權路,日本人將州市政府、台中醫院、師範學校等治理機能的重要設施通通放在這裡;而從車站往東,緊鄰的是利於以鐵路運兵、軍事設施高度集中的干城町與現在屬於台糖、過去負責重要農糧工作的設施。
縱貫鐵路是日本人最自豪的建設、也是他們統治全台不得不具備的基礎。比較有趣的是對於日本政府而言,對比起日本本土各地地方勢力與財閥的尾大不掉,台灣的這條鐵路反而是日本政府真正可以憑自己的意思去蓋的。
因為有了縱貫鐵路,才讓台中變成了「文化城」,因為全台灣的詩社、文社若想舉辦跨區聚會來一較高下,位在鐵路運輸中點、市容新穎美觀大氣的台中自然是南北文人的最佳選擇。現在來看,可能會幻想說這票文人雅士吟詩作對風雅非凡,當然一部分是這樣子。另一方面,在當時代有錢有閒有內涵的文人交際,狎妓(通常年紀很小)作陪是常見的事,所以文化城與「風化城」是一體兩面。
二次大戰後,世界局勢急遽變動,韓戰越戰讓美國將台灣、日本、南韓是為前線基地與後勤軍需的補給據點,也讓台日韓三國在戰後迅速的經濟復興,其中「美援」也在台中留下了痕跡。前面講的中區是受日本人影響,台中的西區就是受美國人影響,現在的精誠商圈還留有大量美援晚期風格有庭院的雙併二樓透天住宅,而「中美街」、「華美街」的路名也是當時歷史遺留的紀錄。有趣的是「第一批」美國人的房子是用美國的圖面找台灣師父用台灣材料工法來蓋,當時還蓋了「壁爐」,不過美國人很快就知道在台灣連冬天都用不上壁爐,所以之後蓋的就沒裝了。
回到台中中區,當時來台的日本人是以本州西南與九州為主,這些地方本來就是日本對歐美通商交流的窗口,所以這些在台日本人比本土多數同胞還要更加前衛、更願意嚐新,所以在一次戰後興起的、模仿美國正流行的Art Deco風格建築也在台中留下許多痕跡,而「中山綠橋」也留下台中極少的,來自歐陸的Art Nouveau新藝術風格痕跡。
我特別分享了一些戰後極出色的現代主義建築,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非常新穎美觀的。例如現在的台中銀行總行大樓原本是高級飯店,鄰街的房間都設有視覺穿透性極佳的陽台,就有當時代邁阿密、芝加哥臨水域建築的風格,比起國外其實一點也不遜色。
其中讓人比較「哀愁」的是我刻意放了一些同時代建築左右鄰居的「不同處置」,有些很出色的洗石子建築的隔壁兄弟就被改裝成現代的二丁掛磁磚,而有些歷史較久的現代主義建築面臨外牆保養的問題,例如前面提的台中銀行,現在就用安全網來承接剝離墜落的磁磚。
另外也聊到經濟層面。台灣的經濟會休克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
台灣人都「太聰明」、「太會省」了,光講「老建築」,國外名城關於歷史建築的立法是很嚴謹的,例如你有錢義大利威尼斯蓋房子,要審圖看你風格年代與左鄰右舍是否相符、還有建材銀行讓你去找符合該時代的建材,這種方式在台灣就叫「擾民」,但換個角度想,人家的制度創造了多少古宅修繕、工法師承、建材復舊等產業商機?而我們「敲掉洗石子貼二丁掛」的方式又留下了什麼?
我們不到50年的大樓底下要圍安全網來接磁磚,而一些近百年的洗石子老宅還能訴說往日風華,我想這其中的差異應該是不言可諭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