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艸田行旅誌



艸田四年多了,其實還很年輕。

但短短四年間,臺中跟全臺各地因為保存、 倡議而集結的各種平台團體或空間聚散生滅,
速度何其之快,就不用說各種青創或補助的機制,
短期內就聚焦吸睛廣受期待與好評,景氣長紅看似遠景無限,
大有以指導者、顧問的姿態成為象徵希望的明星,追隨者和粉絲按讚數瞬間高峰,
然而卻如你我巷口某處的店鋪一樣快速起落,一年間換了好幾次裝潢和招牌。


艸田正式營運之前,我們已經在這個空間生活了將近十年,
同樣的核心工作也在營運前多年就默默地推展,
我們從不標舉是任何領域或議題的先行者,
至今仍然只敢以服務者自居,作為啟發和觸媒的角色,
一分一毫的收入只能靠殷實工作維護,價值創造才是團隊的真正工作目標,
而不是把目標設定在爭取公共資源的支配和消耗上,
這是不是諸多比我們擁有更多資源,條件和資質更優秀的年輕團隊不能持續的原因呢?
而這些曇花一現的炫麗成績如果又定義為成功的案例,
作為倡導甚至培育更多的這樣的團體的資歷,我們期待的革新和希望將會在哪裡?

四年中,我們跟美勞社的合作推動了紙寮坑藝術農工場的建設,
苗春祭來到第三屆, 更要在今年舉辦第一次的低谷會,
期待以實際行動更深入有機聚合全臺灣努力於文化環境和各種普世價值的團體,
雖然仍就有很多難關要突破,但是一點一滴紮實的努力之下,
相信和支持的朋友也越來越多,在此除了感謝更是期待大家更深入緊密地合作,
我們想要的只是一個本來就應該享有,簡單的幸福生活,

這其中,一定要有你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