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後影癡好力客]電影分享會2016.07





當陳水扁總統當選為台灣第四屆總統的那一刻,可以說是台灣文學崛起蓬勃發展於全國的年代,但有多少人知道台灣文學到底是什麼?難道教大家講台語文的學科嗎?

然1980年這個時代,當時的台灣出現了幾次變革有「原住民運動」、「台灣紀實電影」的出現(綠色小組的街頭攝影)、「台灣文學」多元化的邊陲發聲,1987年解嚴之後,可以說是一個文化版圖建構最激昂的時刻,但歷經了三十多年的延續與發展,是否形成了台灣文化特有的傳統?開發了哪些特有的研究面向與議題?展現了哪些特色以及遭遇了哪些侷限?首先讓我們從台灣的紀實電影談起吧!

台灣的紀錄片與台灣文學的關係到底是什麼?2013年我申請台灣文學補助出版的時,審查委員們他們提出的質疑,然而台灣文學與台灣紀錄片的關係是什麼?邱貴芬教授認為:「台灣文學紀錄的對象是反映苦勞大眾的生活 ; 台灣的紀錄片同樣也是拍攝這些土地上的小人物故事,皆是反映台灣土地、歷史、文化的精神,只是一個使用文字、另一個透過影像表達,它們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

關於上述,筆者覺得在了解台灣紀錄片的時候,也應該先了解與認識台灣文學在台灣的發展歷史,這些乘載著我們生命的註腳,應該是每個生活在台灣的子民們都應該去理解和認識。接著關於台灣紀錄片的部分,主要的類型可以分為 一「歷史敘事」、二「環境議題」、三「倫理的課題」、四「紀錄與實踐」等四個部分做為討論的基底。

因此對於本次的討論分享筆者也試圖從這三個面向切入討論,首先在一、「歷史敘事」選擇的片單為泰雅族導演比令.亞布於2013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時所發表的影片,內容是討論當電影賽德克.巴萊熱映之後,這些被攝者的部落族人們,如何看待與接受魏德聖電影裡頭呈現的歷史觀點 ; 二、「環境議題」的部分,藉由2000年沈可尚導演的《噤聲三角》與2009年黃信堯的《帶水雲》,這些拍攝台灣邊陲土地故事的影片,來探討台灣「環境議題」所碰觸的邊界問題。三、「倫理的課題」的部分,透過3013年台北電影節紀錄片首獎得主沈可尚導演所拍攝的《築巢人》,來探討弱勢、疾病家庭的困境與殘酷事實,這部影片衝擊了過往溫情路線的紀錄方式,導演用冒險踏的方式,《築巢人》可以說是,導演賭上一切聲譽,走在倫理邊境上的一次挑戰。四、「紀錄片的實踐與宣傳」部分:筆者嘗試用兩部親身拍攝且不同類型、風格的紀錄片與觀眾分享紀實攝影的實踐方式,試以《看見達觀 - - 從一個夢的開始》探討偏鄉學校所面臨資源匱乏的困境及《我的非洲朋友》,當非洲的插畫藝術家來台交流的時候,會激盪出怎麼的火花與視野。

其次我們該如何看懂紀錄片的分析與討論了,如何了解影片中是使用「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的視角?影片採用的紀錄方式是「表演的方式」、「反身自省的方式」、「觀察的方式」還是「參與方式」,其實欣賞紀錄片就是一套分析和論述的邏輯。

本月主題:看見台灣角落,紀實電影在台發展的文化顯影
活動時間:每周三19:00
場地費用:低消一杯飲料
活動地點:艸田 空間(台中市北區育德路131巷6號)
本月主持:鄭勝奕、 蘇威銘



7/6 噤聲三角 (2000)
導演|沈可尚


7/6 帶水雲 (2009)
導演|黃信堯


7/13 築巢人 (2012)
導演|沈可尚


7/20 霧社川中島 (2012)
導演|比令.亞布


7/27 看見達觀 - 從一個夢的開始
導演|鄭勝奕


7/27 我的非洲朋友
導演|鄭勝奕


鄭勝奕
1986年生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現職:自由影像、文字、工作者
興趣:紀實攝影研究與拍攝

蘇威銘 
1987年生 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
現職:文創產業
興趣:攝影與文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